鍍金蛇的禮物......

Karim Nagi and Kelli Li
Karim Nagi與本次活動主辦人李芷晴(Kelli Li)在派對上表演精彩橋段。.

台灣肚皮舞社群的良性新循環-

兩場非常態大師營點出未來新方向

文/小眼麗莎 (Lisa Chen)
照片提供/李芷晴 (Kelli Li),鍾意珊(Jane Chung)
發布 [日期]

台灣身為過去十年以來蓬勃發展的亞洲肚皮舞社群一份子,對於此區域偏重舞碼的表演與教學趨勢亦不陌生。近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在本地肚皮舞社群中出現了另一種新現象(所謂的本地肚皮舞社群包括了舞者、教師、學生與節奏藝術家們)。那就是以歷史及文化背景資訊為主,以及涵括肚皮舞不同層面的進階技巧的永續進修學習方向。

在2011年11月底於台北舉行,分別由Karim Nagi以及Andrea Sendek所執教的兩場大師營正是此一新方向的最佳範例與實證;這兩場大師營有著某些共通的特色,同時又各自勾勒出此一新方向的多元發展。

 

Karim Lectures
Karim Nagi受邀前往新北市新莊區輔仁大學為輔仁大學肚皮舞社所主辦之阿拉伯藝術專題演講進行講座與示範

第一部、肚皮舞者基礎技能的水平面向廣泛探索
由李芷晴(Kelli Li)於11月底所主辦的Karim Nagi大師營,是Karim Nagi第三次造訪台灣,為期二週的停留中,他不但教授了一系列發人深省,資訊豐富的特定主題課程,更為本地肚皮舞者們帶來了前所未有,包括了現場手鼓表演與阿拉伯音樂的熱舞派對。

這種型態的課程並非大多數肚皮舞者的首選課程,Karim不但對這樣的現象非常理解,更因此對於來上課的學生們表達了他的感謝。舉例來說,擊打指鈸 (土耳其文稱作zills,在阿拉伯文裡稱作zagat) 不僅僅是突顯舞者技巧的舞台道具而已,更是對應音樂的樂器,以及協助舞者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音樂。倘若沒有經年累月的練習與學習,幾乎無法在舞台上嫻熟地擊打指鈸,融入於舞蹈表演中。確實,在一個唾手可得的現成舞碼是表演與教學的主要來源,更是確保大師營招生人氣主題的肚皮舞社群裡,Karim在他這次大師營上所教授的主題與內容看起來似乎要在短期內能上手教學、訓練與表演方面相當「不具效益」。

我在這次Karim台北大師營的五堂課程上擔任翻譯,也為他在私立天主教輔仁大學舉行的專題演講翻譯。雖然我先前也為他二次來台的大師營擔任翻譯,我還是在這次的教學與示範中獲得很大的啟發與收穫。Karim向參與大師營的同學們說明了在阿拉伯世界的音樂與表演藝術值得耗費一生來探索與學習。

有些同學是老臉孔,來上課的同學也不僅止於舞者專屬。在今年的大師營上,我看見許多年輕的舞者,不論男女,紛紛加入課程。除了舞蹈老師與舞者,還有節奏藝術家也加入上課行列。這樣的情況對本地社群來說是很特別的,因為我們普遍缺乏與鼓手或其他音樂家們之間的緊密互動關係。在大部份情況下,舞者與老師們必須採用錄製好的音樂,而非與現場演奏的樂團合作,因為這不是容易得到的資源。

「舞者不能不知的節奏」(Rhythms for Dancers)、「指鈸音色與技巧組合」(Cymbal Songs (zill compositions))以及「舞者與鼓手之間的對話」(Drum Solos (dancers-drummer communications))對Karim來說並非他大師營教學清單上的新主題。在過去二次訪台行程裡,Karim已經教過這樣的課程,但這次他在課堂上給予那些曾經上過課的老學生們更多的資料,提供了更新。在「指鈸音色與技巧組合」 課堂上,舞者們學習指鈸擊打出不同音色,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能順利擊打出奔馬輪蹄(gallop)的指鈸節奏。Karim還為同學們導聆了經典名曲 「愛之夜晚」(Leilet Hobb )(為翁卡頌Umm Kalthum所寫) ,他詳細而生動地解釋了不同樂器在某些樂句中扮演了獨奏角色,因此舞者必須以不同的聲音或肢體來應對不同樂器的獨奏音色。

「舞者、樂手一起組樂團!」(Music Ensemble Class)與「舞者必須了解的阿拉伯音樂旋律與結構」(Maqam and Taxim for Dancers)對參與大師營的學生們來說則是全新的主題。因為本地社群缺乏足夠的音樂家,Karim於是改上了人聲演唱課程。他教授了知名男歌手哈費茲(Abdel Halim Hafez)膾炙人口的名曲「愛如風」(Gena el Hawa在一邊以英文發音學唱阿拉伯文歌辭之際, Karim解釋了歌辭中的含意。他同時也解說了細緻的音律(Maqam)與慢板即興(Taxim),這對台灣本地舞者來說,相對是新穎的概念。Karim說二十年前,每個肚皮舞者都會在表演節目中加入一段慢板即興,現在這樣的表演方式卻瀕臨失傳,因為,一如他所解釋的,「許多人認為慢板即興不好學也不好懂。」每個特定的音律皆有其特殊的美感與不同的表情與情緒,舞者必須能適切地表現出特定音律中所蘊含的情緒。

在五堂課程結束時,Karim向在場學生們表示,他的教學旨在提供專業圈內人必備的資訊與背景知識,給那些熱愛阿拉伯音樂與藝術者,同時提供必要的技巧給舞者們,協助舞者們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個人風格,更能隨心所欲地自我表現,同時又不致於冒犯了觀眾席間那些來自這舞蹈原生文化的人們。

一如在一堂大師營課程上,一位同學表示的,在這樣的大師營上,她/他「來上課是來學習如何釣魚,而非給條魚吃。」一旦學員們能吸收課堂上所教授的技巧與知識,便能擁有更多的力量與自由去更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以及自己對於這美麗舞蹈藝術形式的熱情。

Signature Tabla Touch Group Photo
招牌Tabla Touch大合照
攝影師:Pippen Ma
後排左至右:周淑惠、馬維樂、孫于婷、Dustin Huang、A-vin Huang、杜夢宜、曹文怡、許乃丹、Hera Dai、許素卿、洪榆婷、Abbie Pan、李小蒨
中排左至右:小眼麗莎、林少萍、姜雪豆、Sarah Huang、王蘭、陳燕燕、邱志青、劉玫、鄭嘉琪

第二部認真對待自我的肚皮舞者的深度精進發展
在Karim的週末密集大師營後,來自美國加州Suhaila Salimpour舞蹈學校的Andrea Sendek來到台北,這是她本次包括了香港與台北的亞洲行程終點站。

在這次台北的大師營上,Andrea教了八個小時的課程,包括「部落融合風指鈸技巧」(Folkloric Fusion)、「身體肌力技巧」(Layering)以及由Suhaila Salimpour編舞的「立式刀舞」舞碼(Standing Sword Choreography)。許多參與此次大師營的學生及參與者一開始都覺得很挫折,因為她們發覺即使自己已經在這個系統裡接受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後,還是無法完全做到大師營課程上的許多指令與要求。以我們固有的文化背景與學習經驗來說,人們有時無法接受自己需要花費比他人更多時間,更多心力才能學得會的事實。

在這種型態的大師營上,參與的學員們不是來學習由Sendek 本人所開創的舞蹈或技巧,乃至於她的個人風格,而是一種接受在一套訓練教育系統下定期的「更新」與自我檢測。學員們前來學習更高階的技巧,然後回家繼續練習。

參加大師營以獲取認識對本地肚皮舞社群來說並非新鮮事,相反地,這是稀鬆平常之事,因為有些舞者在申請進入機關行號,例如社區大學,進行教學時,必須提供相關文書資料。結果導致許多邀請外國老師(也包括本地老師)授課的大師營必須提供學員結業證明,陳述該學員與這名老師學習了若干時數的肚皮舞課程。不過,除了這種一次性的大師營證書外,還是有其他要求學員投入一定時數與精神,接受一定訓練的認證系統。

對於許多參加此次大師營的學員們來說,這是她們前所未有的嶄新經驗:她們在接受一定時間訓練的系統內,接受更新資訊與學習新事物。對許多本地舞者與學生來說,要成為一名肚皮舞所需訓練上要耗費的時間與金錢,簡直是難以想像的。特別是這些接受長期訓練的學員們,通常在參與以舞碼為主的大師營時,往往不會展現立即而明顯的改變或進步。

當被問及選擇這樣型態的大師營來上課的原因時,大部份學員都說她們想來學習能協助她們把肚皮舞學習得更好更得心應手的基本功,有些人則告訴我,透過適當訓練的身體,她們能將一首舞碼闡釋得更理想。

Group Photo after workshop
大師營後的團體大合照
後排左至右:洪榆婷、Fi Fi Tsao、Vanessa Lin、馬維樂、周淑惠、黃姿伶、高大可、林少萍、鄭淑華

第三部邁向正向而充滿希望的永續明日
肚皮舞確實是一門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訓練,以及深厚知識的藝術形式。那不僅僅只是某些肢體動作,而是具備特定文化、歷史與社會層面價值與美學的藝術形式。

我們不能否認舞碼的短期效益,那絕對有助於推廣。舞碼對不熟悉肚皮舞特質的人而言是最便捷的視覺範例。許多初入門的學生們特別獲益於記舞碼來表演,這能協助她們獲得成就感。

然而一旦肚皮舞在台灣發展至一定階段,本地社群必須要面對讓這門異國藝術更向下紮根,打好長遠發展的基礎之需求與課題。這可不是一股隨著大眾好奇心煙消雲散的流行性玩意兒。這需要更深切認真的興趣與堅毅的熱情,將這門帶有一定歷史與文化根源的古老藝術最真實的美感,傳播給本地觀眾,同時我們對於這藝術形式根源的地區與文化,應當給予適當的尊重。

在Karim的大師營上,他觀察到大多數學員都是具備一定表演經驗的舞者,或者是已投入肚皮舞教學行列的老師。我想這是一個很正向積極的指標-舞者與老師願意投資自己去學習更寬廣面向的技巧與知識,而非只是一昧拿他人舞碼來餵養學生。一名上過課的肚皮舞老師甚至停課,將整班學生帶去參加Karim在輔仁大學關於阿拉伯藝術與文化的專題講座。

在Andrea的大師營上,學員們經歷到的是在一個系統性的技巧訓練下,舞者得以持續精鍊並改進其舞藝,如此她們能自我充實,為即興表演及闡釋舞碼作好更健全的準備。某種程度上,現在我們至少知道在舞碼表演與教學方面還有其他知識與技巧:音樂性、統一格式的舞序語彙、慢板即興、阿拉伯音律與即興表演…等。

這兩個大師營並非一般人氣指數很高的常態常規大師營,但這兩個大師營指出台灣身為全球社群的一份子,正邁向永續經營的未來道路上,試圖與其他地區或國家齊頭並進-這包括發展出對於這門藝術更深入更良好的認知、理解與尊重。到頭來,這種永續進修的學習模式將能協助舞者與老師對交付給他們來闡釋的舞碼有更充足紮實的技巧來面對,也能賦予他們更好的即興能力來自我表達。這將會形成一個有機的良性循環,確保台灣肚皮舞者在競爭激烈的舞蹈市場上有更積極而正向的好結果。

Jane and Andrea
Andrea Sendek 與大師營主辦人鍾意珊(Jane Chung) (後面偷偷伸出頭的可愛舞者:洪榆婷)

 


在「舞者不可不知的節奏」課堂上,學員們學習以唱打方式讓阿拉伯節奏融入自己的肢體動作中。

學員學習了解並唱頌哈費茲(Abdel Halim Hafez)的經典名曲「愛如風」(Gena el Hewa)

德布卡(Dabke)的同歡時刻!Karim Nagi與來參加講座的舞者共同示範阿拉伯排舞 左至右:Karim Nagi、李芷晴(Kelli Li)、Terry Liao、王蘭、Dustin Huang
 

與Andrea Sendek於Suhaila Salimpour系統大師營上合影留念

Karem Nagi
週五狂熱!!全台首場有現場手鼓的阿拉伯音樂熱舞派對,由Karim Nagi在台北與全場觀眾同歡。i

Jamila Johari